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基本上都在执行避战求和,消极抵抗,等待西方列强调停的方针。陆军在朝鲜不断后撤,而海军则尽可能的避免与日军正面碰撞。清军的消极抵抗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灭,陆军也是损失惨重。

北洋水师在建立之初确实号称亚洲第一,但是在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已经弱于日本联合舰队。一个是航速,北洋舰队整体落后,意味着海上作战追不上日舰,只能被动应战。

另一个是炮弹,由于党争等因素,北洋水师炮弹严重不足,仅有的炮弹很多也是“实心弹”,只能撞击不能爆炸,其中正中日本旗舰“松岛号”弹药库的就是这种实心弹,如果是可以爆炸的弹药,必然重创日本舰队。另外,北洋舰队所用的燃煤并不是优质煤,燃烧之后会冒黑烟,这在战场上会暴露位置,也是作战的大忌。

作为晚清时代的重要大臣,他本人肯定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不过若是把全部的黑锅都扔给李鸿章,也是很不恰当的。李鸿章之所以不准北洋舰队出海作战,很大一部分原因他很清楚日本气盛而来,主动进攻肯定是胜算不多,主动防御或许还能拖垮日本。保住舰队的主力,日本多多少少还有所忌惮,不敢任意行动,如果舰队主力损失,日军就可以彻底控制制海权。

但是李鸿章的“保船制敌”并非御敌上策,只是一种消极避敌战略,他过于爱惜自己的“家当”,低估了日军主动出击的野心,加上陆战失败,导致北洋水师折戟威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联系邮箱:jiexuncn@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