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洵是谁?朱常洵被吃是真是假?他是被煮着吃了吗?在明王朝统治的二百七十六年间发生了很多故事,今天捷迅君为大家搜集了有关朱常洵的历史故事,想了解详情的话,赶快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朱常洵(1586—1641)亦称福恭王。明神宗(一般指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第三子,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恃宠,欲立其为太子,遂引起争国本。万历二十九(1601)受封福王。”要说朱常洵,我们不得不说明末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不到一个月,起义军又连连夺取下了偃师、灵宝、新安、宝丰,使得阻碍攻破洛阳城的所有障碍都扫除殆尽。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不仅因为它军事地位的重要,还因为它本身的经济发展繁荣,可以作为军事根据地,所以,夺取下洛阳是起义军的必然之举。

洛阳本就是豫西重镇,是福王朱常洵的藩府所在。这个福王是明神宗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最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所以,即便神宗碍于传统没有让他做太子,但也给了他洛阳这座富庶之城做他的补偿,甚至,连洛阳本地的税收都可以由福王自行管理。

自从福王得到了洛阳,他就变本加厉的鱼肉百姓,享受奢靡的生活,百姓心中早就极度愤慨。正是这样一种契机,李自成看到了攻破这座城市的希望。其实,早在崇祯十四年初,洛阳城的尚书吕维祺看到了这群农民起义军的威胁,上书给福王,希望他能够做出应对。

可惜,福王过于爱惜钱财,不肯拿出军饷给守卫军队。在与起义军僵持十七天后,河南的总兵王绍禹带领军队抵达洛阳增援,不料福王不允许,根本无法进城。

此时,城破已经板上钉钉了。

在李自成军临城下后,守城的官军因为缺乏饷银,并没有守城战斗的激情。十八日早上,在洛阳东关的守军假意出城迎战,实则都投靠了起义军,反攻洛阳城。根据投降官军的情报:李自成迅速掌握了城内守卫的弱点,集中兵力攻打西北面。

守卫在那里的总兵王绍禹因为长期私吞军饷,部下看到起义军攻城,高兴不已,反而里应外合,帮助起义军夺得了西北面的胜利。洛阳城内的百姓也都欢迎起义军的到来。终于,在二十一日的凌晨,农民起义军夺得了洛阳,俘虏了福王和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后这两人被处死。

也有记录说大顺军将福王吃了,并绘声绘色的记录了这一过程:福王被捉后,乞求李自成饶他不死。李自成不为所动,并且,命左右把他拉下去,先痛打了四十大板,打得血肉横飞之后,再一刀袅首,将头颅示众。至于那三百多斤的躯体,李自成也充分利用。

“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灼王血,杂鹿醢尝之,名曰福禄酒”,剔去毛发,拔掉指甲,又杀掉几只鹿,放在一起炖了几大锅,摆酒开宴,名叫“福禄酒会”。然而,之前出土的朱常洵圹志,却打破了这个长期被人们信服的福王尸体被做成“福禄酒”宴的传统说法。

并且,起义军也趁机杀死了很多潜逃的洛阳本地乡绅。

攻打下洛阳城后,李自成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军队装备,使得部队越来越精良。此外,还开仓放粮,让所以的百姓都有粮食可吃,附近的饥民知道之后,也都涌到了那里。由此,李自成得到了洛阳百姓的拥戴,很多百姓踊跃参军。

由于,参军的百姓每月有丰厚的饷银,所以,很多饥民也加入了队伍。为了控制洛阳这座“金库”,李自成也用钱财去招募能人帮其守城。在休整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始挥师北上,向都城前进。

虽然,朝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抵御这些叛逆分子,但是,农民起义军是民心所向,一路前进,势如破竹。可以说,拿下这座富庶之城就是李自成起义以来最重要的成功。

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进来,明朝统治者也就越来越控制不住现有的局势,自此,李自成也改变了传统的起义军作战方法,攻打方式趋近于大规模战斗,他们不在是反抗朝廷以获得生存资料或粮食为目的,而是真正的推翻朝廷统治,为自身阶级谋得福利。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 改元“永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联系邮箱:jiexuncn@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