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的唐王朝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鼎盛,令世界都颤抖的强大帝国,而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已经没有力气管外面的事情了。中国历史也由此转折,从开放走向封闭,有拓张走向收缩,安史之乱的威力就是这么大,甚至身处于如今1200年的中国都受到了影响。
影响一:重文轻武,汉人血性消磨殆尽!“安史之乱”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藩镇割据,而藩镇割据又导致了五代十国叠起。为了防微杜渐,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不仅仅另武人永远受制于文官集团,而且造成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轻视心理,正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令汉人血性消磨殆尽,面对金、元、清的轮番进攻,难以组织有效反击。
影响二:进取心减退,西域脱离汉地愈千年!“安史之乱”之后,不但安西四镇沦落敌手,就连陇右之地亦失陷于吐蕃之手,汉文明对于中亚的影响消失殆尽,直到1000年后的大清乾隆年间,才有重新踏上封常青、高仙芝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土地。
影响三:包容性降低,中原政权越来越自我封闭。“安史之乱”在汉民族的心中成为永远的痛,并被打上胡族作乱的印记,从而产生了对外族的排斥情绪。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那种兼收并蓄和包容含蓄的气度逐渐萎缩,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和对世界的吸引力逐渐减退,眼界也日益狭隘局促,中原王朝一步步走向专制、走向封闭,进而走向沉沦。
影响四:重心转移,江南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安史之乱”不仅仅将北方的经济基础破坏殆尽,而且由于长期的藩镇割据,北方对于朝廷的 经济贡献率越来越低,唐朝越来越依赖江淮地区的经济支撑,从而也相应地调整了经济政策。
对于江南地区给予了更多地政策扶植,并最终导致中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且出现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北方则越来越不受重视,越来越被“胡化”,南方越来越成为汉文明的寄居之地。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节度使的权力甚大,当与中央发生冲突时,就很有机会发生叛乱。当时又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最有机会,他甚获唐玄宗宠信,与丞相杨国忠勾心斗角。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杨国忠与封常清认为敌军不足忧虑,命郭子仪自朔方出兵河北、高仙芝提大军出潼关战关东。十二月,封高两将皆败,东都洛阳沦陷,唐军退守潼关。封高二人被谗言所杀,改由哥舒翰坚守潼关。于河北举兵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也在隔年正月被叛将史思明击溃,关东一带尽数沦陷。然而郭子仪与河东李光弼进军河北,会师恒州(今河北真定),击败叛军将领史思明,叛军军心大乱。然而,唐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强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哥舒翰将兵八万与贼将崔乾祐战于灵宝西原,官军大败,死者十六七。哥舒翰退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以左右数十骑执之降贼,关门不守,京师大骇,唐玄宗紧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国忠与杨贵妃在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杀。而太子李亨奉唐玄宗之命,前往西北灵武募兵。安禄山占据长安后建僭燕。七月,李亨抵达灵武后,在宦官李辅国拥立下称帝,即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命其子李俶统领诸将,以李泌辅佐,派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兵。当时唐将房琯反攻长安失败,局势一度危急。757年叛军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夺位,史思明回守范阳,并掌握河北军力。继而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返回灵武,并联合回纥,于年底收复长安。然而叛军早于十月攻克江淮重镇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与许远战死。所幸郭子仪接着攻下洛阳,牵制叛军。不久,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北临漳),谋除史思明。史思明得知后投降唐朝,叛军势力只剩邺城一带,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然而唐廷想要消灭史思明之事外泄,史思明于隔年三月率叛军南下击溃唐军,史称邺城之战。郭子仪被鱼朝恩谗毁而返回长安;史思明杀安庆绪,并吞其部,自称帝,以范阳为都;李光弼因叛军攻克洛阳而退守,局势急转直下。761年李光弼反攻洛阳失败,史思明获捷后居然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分崩离析。762年太上皇与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统领诸将,仆固怀恩为副,率唐军与回纥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北走范阳,仆固怀恩率军追击,河北叛将李怀仙也投降唐军,并一同追击。隔年正月,史朝义在石头(今河北唐山东北)自缢,八年的战乱才告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联系邮箱:jiexuncn@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