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之礼和周公解梦是我们常说的两个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词语中所说的周公指的是谁。他们会是同一个“周公”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并非一个人,但事实上这两个“周公”还真就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旦。
姬旦便是“周公”
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文王的弟弟。虽然在历史上不及姬昌和姬发的名气大,但却是西周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伯侯姬昌讨伐纣王的时候,他也出了很大的力气。因为他的采邑在周,爵上为公,所以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作周公。
在《曲阜县志》中这样记载:
"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
在周文王还在的时候,他就对父亲很孝顺,对兄弟姐妹也很谦和。到了武王时期,他被封到鲁地,但他并没有到他的封地上去逍遥快活,而是选择留在朝廷,专心辅佐武王。为了确保周朝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的稳定,他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
后来姬发死了,年幼的成王即位。这时候周朝刚建立不久,新王朝面临着商朝旧贵族企图复辟和周室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等诸多问题,过了没多久就出现了叛乱。这时候姬旦带兵东征,平定了“三叔之乱”,消灭了五十个小国家,为周朝八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
行周公之礼,敦睦夫妇之伦
周公之礼,顾名思义就是周公定下的一项制度,具体内容是说,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不能够发生不正当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日才行。现在一般都用来代指夫妻同房,男女之间发生了关系。
在西周初年,人们刚从周朝的残暴统治的阴影下重见天日,有种大难不死的喜悦感。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便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举动。
这一切都被姬旦看在眼里,为了整治这世风日下、混乱不堪的社会,周公就亲自规定了婚礼制度。他把男女的结婚嫁娶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这样七个环节,并且把每一个环节的细节也向人们交代清楚,这些规定被称为“婚义七礼”。
为了让人们对这“婚义七礼”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周公和他的妻子一起给人们做了示范。但当做到最后一个环节“敦伦”的时候,周公的妻子不好意思继续下去了。恰好他的儿子伯禽在一旁摆弄着几瓣葫芦,试图将它们拼在一起。于是姬旦受到启发,用葫芦瓢来给大家进行演示,以此来告诉大家这样的道理: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男女有别,遵守婚义七礼相当于把葫芦重新合而为一。
周公解梦其实是孔子的创意
周公解梦指的是一种解梦的方法,也是指古代民间流传下来的靠梦境解吉凶的一本解梦书籍。
事实上,周公并不会解梦,我们现在所说的周公解梦其实和孔子有关。
周公姬旦一直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孔子之所以对周公推崇备至,不是因为他对周朝有多么大的贡献,而是因为周公为周朝制定的礼乐制度,使得儒家思想称为正统思想,儒家学派也因此奉周公为宗,所以孔子才会时常把周公挂在嘴边。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
周公本和解梦扯不上什么关系,但由于孔圣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便经常出现在儒家圈子里。而中国古代一向把儒家尊为正统,一来二去,周公姬旦就不可避免的被人们和解梦联系在了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联系邮箱:jiexuncn@outlook.com